这个当年扎着一条长辫子羞怯怯的走进央视的甘肃姑娘,如今已成长为一个家喻户晓、颇具份量的大牌明星,她作为我国最权威节目的主持人,李修平在中央电视台《新闻联播》主播这个岗位上奉献了自己26年的青春。
2009年,李修平获得了中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最高荣誉“金话筒奖”,这个奖项代表她在主持人这个岗位上兢兢业业,一丝不苟,从主持《新闻联播》节目以来,她在荧屏前从没出现过一次误播,不管是录播的预备稿件还是直播的加长稿件,她都能零失误完成口播任务。
【资料图】
她因其端庄恬静、优雅知性的外貌形象,被观众朋友誉为“国脸”代表,参加工作以来李修平在圈内的知名度越来越高,但她从不恃才而骄,也没有获得殊荣后的张扬,还是一如既往的淡定、恬静,不止一次有人公开评价说,李修平是中国最朴实的新闻播音员之一,所以就李修平个人而言,她在我们观众当中有着非常高的人气。
从电视画面中,我们看到她展示最多的是从容和淡定,可是和她如今的所取得事业相比,李修平个人的成长和生活也算是一波三折了。
01
1963年,李修平出生在甘肃省兰州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,她的父亲是一名桥梁工程师,母亲是一名中学老师,她还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,在家里她是最小的。
作为家里的掌上明珠,李修平的到来,给这个家庭带来了不少欢乐,哥哥姐姐们都很喜欢这个小妹妹,而她的这个名字也是母亲颇为用心所起,“修”字是母亲希望她作为女孩儿能修身养性、提高自身涵养,“平”字是希望她将来的人生能一帆风顺,事业也能够平步青云,可谓是一语双关。
得益于家庭环境和母亲的影响,李修平从小就受到了一个很好的教育,家境殷实,这也让她得到了一个完美的童年。
02
父亲因为工作的缘故,基本上常年在外,平时很少回家,李修平在做客春妮节目的时候,回忆道:
“父亲经常一走就是一年,而每当父亲回来的时候,就成了全家最幸福的时候了”。
每年的大年三十,全家还会围着餐桌举行一场小小的家庭晚会,虽然家里人几乎都没有什么文艺细胞,但丝毫不影响李修平一家过年欢快的气氛。
每当这个时候,李修平便和哥哥姐姐们给父母亲表演节目,又唱又跳的孩子们常常惹得父母亲开怀大笑。
窗外雪花飘落,屋内欢歌笑语,全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,一起度过一年又一年。
这样温馨的一幕,让李修平时至今日都记忆犹新。然而,快乐的日子总是短暂的,过完年后,父亲又要出去工作了,每当这个时候,李修平心里总是有一种满满的不舍。
有一年,离开家之前,父亲用他粗糙和略显笨拙的双手,给李修平认认真真的扎了两个小辫儿。
印象中的父亲平时很少做这种细腻的活儿,此时的李修平又高兴又激动,她能感觉到父亲还是很爱她的,只是表达爱的方式不同。
04
1970年,李修平开始上小学了,而父亲为了家庭生活还是一如既往的春走冬回。
渐渐长大的她对父亲的思念愈发强烈,每次在父亲出门以后,她便用自己的方式记载着对父亲的思念。
李修平在日记本里不止一次的写道:“好想我爸、爸爸,我想你了。”
因为还小,她不敢也不好意思向父亲表达这种思念。
有哥哥姐姐的疼爱,有母亲敦敦不倦的教诲,李修平在家庭这种良好的氛围下一天天长大了。
04
1980年,在高考恢复后的第三年,李修平也到参加高考的年龄了。
在这之前,李修平的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都相继考上了大学,成为了是理工科的一名大学生,李修平希望自己也能和哥哥姐姐一样,考取一所理想的大学。
虽然她的父母希望她能考取医学院,将来做一名医生,但很有主见的李修平,却在心底里想做一名教师,因为从小受母亲的影响,让她觉得能在黑板上写下许许多多的至理名言,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。
带着自己的梦想,李修平第一次踏上了高考的考场,但事与愿违,第一次参加高考的她,成绩并不理想,早些年荒废了几年的学业,使得她在短时间没办法融会贯通。
落榜后的李修平神色黯淡,一度觉得人生都失去了希望。
作为教师的母亲看着苦闷的女儿劝道:
“好事是需要多磨的,只要坚定信心、放平心态,别给自己太大压力,梦想一定会实现的。”
在家人的开导下,李修平又一次的参加了高考,但是在1981年,国内的教育体制开始逐步完善,很多高校才子频出,以至于各省的高考竞争出奇的激烈,而这一年,李修平还是离自己的梦想差了几分,她再一次与大学失之交臂了。
1982年的6月,李修平在复读之后再次选择了高考,但命运之神似乎和她开了个玩笑,她又是以几分之差名落孙山。
这一次,李修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了,觉得是不是自己就不是上大学那块料?
是啊,连续三年都以几分之差被挡在梦想之外,换做任何一个人都得怀疑自己。
看着一蹶不振的李修平,父亲用严厉的话语对李修平说:
“如果你想复读,家里还是支持你的,如果你现在选择放弃复读去参加工作,也可以,但是我不会给你托关系找工作的。工作的事,只能你自己把你的档案调到街道办事处,然后听他们安排吧。”
父亲做事一板一眼的态度,点醒了李修平,也点燃了李修平的斗志,她觉得自己不应该就这么服输。
05
沉下心来后的李修平,认真思考了自己未来要走的路,同时也越发的开始理解父母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,1983年,李修平在第四次高考时,选择了更符合自己心意的北京广播学院,也就是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,并以优秀的成绩成功被北广学院录取。
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,父亲并没有说什么,只是在当天的晚餐桌上多喝了两杯酒。
1983年9月,20岁的李修平带着自己的梦想,坐上了前往北京的火车,开启了她的求学之路。
临行前,不善言辞的父亲用写小纸条的方式,送给了李修平几句话,并嘱咐她时刻谨记:
“学习要努力,生活要俭朴,做人要正直。”
严厉的父亲不太会表达对自己女儿的爱,虽然只是简简单单几句话,却包含万千。
李修平上学之后,便把父亲的这个“小纸条”一直放在她的铅笔盒里,虽不是什么至理名言,但是他代表着父亲对自己的关爱,是鞭策也是期盼。
06
1983年的北京,正处于改革开放、经济发展的中心,身边的人和物都像是一台加速器,每时每刻都在快速的变换着,五彩争胜,流漫陆离。
新时代的年轻人在这个古都北京城里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性和挑战性,他们被身边许许多多新鲜事物所吸引,很多人都被这五彩斑斓的新时代晃了眼。
也是从小受益于家庭的教导,锻造了李修平低调沉稳的性格,但处在青春期的李修平也是大众一员,结交朋友这种事,自然不绝于耳。
在学校成绩名列前茅且有气质优雅温柔的李修平,不乏有很多男生追求,在去食堂的路上,就是连同校的女生都会不自觉地多看她两眼。
1984年,李修平大一放寒假回家,见到父亲,她很得意的告诉父亲:
“爸,我今年在学校写了好多信,都是写给我在全国各地的同学的,有几十份呢!”
父亲听完后,什么都没说,反而是有点不高兴。
后来的某一天,父亲看到李修平在家里的时候,信件依然络绎不绝,便很生气的把李修平外地同学寄过来的信件给扔到火坑里烧了。
李修平特别不理解,心里也特别生气,还没开学的她带着自己的委屈倔强的回了学校。
回到学校以后,李修平静下心来,给父亲写了一份长达十几页的信件,将自己从小到大的心酸和委屈还有理想都向父亲表述了出去,在李修平的影像中,自己似乎还没和父亲有过深入的交流,恰恰也正是这一份信,打开了父女之间的隔阂。
许多年后,李修平说到,父亲看完她的信后,心里特别高兴,直言女儿终于长大了。
07
1987年,李修平24岁了,同时到来的还有大学毕业和就业选择。
很巧,在即将毕业的时候,央视向北广学院提出要求,计划在李修平这届即将毕业的33名学员中招募4位实习生,到央视开展为期两个月的实习工作。
早在大二的时候,李修平就曾去就青岛电视台实习过,对于实习工作她也算是有了一丝丝经验。
进入央视实习的机会非常难得,所以同学们准备的都很充分,在央视选拔试镜的那天,李修平因为清晰标准的吐字发音、甜美的形象、温柔的气质,以及试播时无心插柳的几句广告语,得到了面试官的高度评价,李修平也顺利进入了央视实习生的入围名单里。
到了央视之后,李修平明白权威媒体的重要性,每一份被送到她手里的播报稿,都要被她来回重复的练习很多遍。
当时的央视还没有提词器这种辅助工具,稿件大部分也都是手写的,李修平在遇到拿不准的词条或者不确定的读音时,先是自己拿字典查阅,然后再找台里的师傅们请教,她这种认真且有虚心的态度,给身边的人都留下了一个良好的印象。
2个月后,李修平的实习期结束了,此时的她收到了国内多家电视台的工作邀请函,但是李修平念记父母亲人都在甘肃,最终她选择回到家乡兰州,在甘肃电视台工作。
实习期的经验对她来说十分宝贵,凭借着出色的播报能力,李修平很快便担任了甘肃电视台的新闻主播,地方电视台没有央视那么繁忙,考虑到她的业务能力比较强,台里还让李修平兼任甘肃电视台文艺节目《社会之窗》。
李修平的父母知道她为什么选择回到家乡工作,但二老还是告诉李修平:
“不要担心家里边,我们会照顾好自己的,你只需要认真做好你喜欢的工作,如果未来有更好的发展机会,一定不要放弃。”
08
1989年秋天,一封借调公函将李修平从甘肃地方电视台调到了中央电视台。
虽然甘肃电视台诸多不舍,但没法拒绝央视的正常借调,甘肃电视台忍痛割爱,最终同意了李修平为期3个月的借调工作。
然而,让李修平和甘肃电视台没想到的是,她这次再去北京,一待就是整整26年的时光。
3个月的借调工作很快结束了,这一次央视再次向李修平发出了邀请函,李修平在和父母商议后,决定留在央视工作。
正式进入央视工作后,台里领导考虑到李修平出色的播报功底,所以从一开始就没有安排文艺节目给李修平,而是把她放在了她最擅长的新闻主持类节目中。
于是,李修平便在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,担任各档新闻的主持人。可以说央视台领导真是一个伯乐,在磨砺了一段时间后,台里领导当即决定让李修平进入《新闻联播》班底里的一员。